歡迎您來到沂恩精緻洗衣! 註冊 登入

塑化劑的危害

 

塑化劑對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,與我們的生活及食品都有高度相關,環境荷爾蒙會導致疾病風險增加,減少使用塑膠製品,並進行體內環金安檢測,共同打造健康生活環境。

國人塑化劑含量高於歐美國家?塑化劑的六大危害,你不能不知

 

塑化劑是什麼?

「塑化劑」屬於一種化學添加物,主要用來讓塑膠變得更柔軟、好彎曲,像是常見的塑膠袋、保鮮膜、飲料瓶,甚至是食品包裝材料裡都可能會用到塑化劑,因此塑化劑又被稱為「增塑劑」或「可塑劑」。

塑化劑同時也是「環境荷爾蒙」的一種,一旦環境荷爾蒙進入到身體,不僅會干擾內分泌系統,也非常有可能導致人體健康出現問題,像是兒童性早熟或是不孕症。因此不管是塑膠的包裝材料或是用塑膠打包的食物,都會讓塑化劑趁虛而入,影響人體健康。
 

塑化劑常在哪裡出現?

塑化劑常在哪裡出現
塑化劑充斥著我們的生活,除了上述的例子,還有非常多日常用品都能看見塑化劑的存在。
 
分類 常見物品或來源
食品相關用品
  • 塑膠容器、保鮮膜
  • 外帶便當盒、塑膠湯匙、筷子
  • 塑膠袋(高溫或油膩食物)
  • 食品包裝材料
飲料與食品
  • 包裝飲料(如瓶裝奶茶、果汁)
  • 醃漬食品(長時間接觸塑膠包裝)
  • 油脂類食品(沙拉油、罐頭食品)
日常用品
  • 化妝品(指甲油、香水)
  • 清潔劑、洗髮精、沐浴乳
  • 塑膠玩具、兒童用品
  • 防水材質的皮革或布料
工業與建材
  • PVC 塑膠(地板、牆壁裝潢材料)
  • 電線、電纜外皮
  • 工業加工塑膠製品
醫療用品
  • 軟質醫療管、輸血袋
  • 一次性塑膠手套
請注意:塑化劑容易在高溫、油脂、酸性環境下釋出,因此日常生活中請一定要避免。 

塑化劑的影響範圍非常廣泛,幾乎涵蓋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範圍,塑化劑不僅在食品包裝上出現,其他像是居家用品、醫療設備、建築材料以及個人護理用品中也都有可能會有塑化劑的存在。
 









範圍
加工過程 塑化劑進入人體 生活中的塑化劑 開始影響健康
  • 食品包裝材料:
    當加工食品使用塑膠包裝,若包裝中含有塑化劑,就可能隨時間釋放到食品上。
  • 食品機械設備:
    製作加工食品的機械(如管道或攪拌設備)若含有塑化材料,也可能釋放出塑化劑。
  • 食物接觸過程:
    食品經高溫烹煮、油脂接觸塑膠包裝或容器,容易加速塑化劑的釋放。
  • 食物攝取:
    消費者透過食用含塑化劑的食品或飲料,將其吸收進入體內。
  • 飲水:
    塑膠水管或瓶裝水可能含有微量塑化劑。
  • 呼吸與皮膚接觸:
    在某些情境下(如塑膠材料燃燒或空氣中微粒),也可能進入人體。
  • 家庭用品:
    如塑膠地板、壁紙、玩具、塑膠鞋等。
  • 個人護理用品:
    如香水、化妝品,有些成分可能含有塑化劑。
  • 醫療設備:
    如塑膠導管、血袋,在醫療使用中也可能會接觸到塑化劑。
塑化劑屬於環境荷爾蒙的一種,會干擾內分泌系統,長期接觸可能增加激素失衡的風險,影響生殖系統與發育健康。

塑化劑對人體的危害?

塑化劑是添加於塑膠製品中的化學物質,長期暴露於塑化劑的環境下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危害。
 
  • 內分泌干擾
    塑化劑會模仿或抑制天然荷爾蒙的作用,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,進而影響生殖、發育和代謝功能。
     
  • 生殖健康
    長期接觸塑化劑可能會導致男性出現精子減少或品質下降,女性會影響月經週期或導致不孕,另外兒童長期暴露於塑化劑也可能會導致性早熟。
     
  • 生殖與發育問題
    孕婦接觸塑化劑可能會增加胎兒發育異常的風險。兒童長期接觸可能會影響腦部發展,導致注意力不足或學習障礙。
     
  • 免疫系統影響
    塑化劑可能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,導致免疫功能減弱,使人體對病毒或細菌的抵抗力下降。暴露於塑化劑可能增加兒童罹患過敏性疾病或哮喘的風險。
     
  • 慢性疾病風險
    塑化劑會干擾脂肪代謝,可能增加肥胖和代謝疾病的風險,進而導致糖尿病的發生。
    部分塑化劑被認為可能是增加乳癌、肝癌等癌症的風險。另外塑化劑也會影響心臟功能,增加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患病的機會。
     
  • 神經毒性
    塑化劑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健康,造成認知功能障礙,包含成人及兒童的記憶、學習和注意力。塑化劑也可能與多動症、焦慮或抑鬱等情緒問題有關。
     
  • 肝腎損傷
    塑化劑會影響肝臟代謝,長期暴露可能導致肝功能異常,腎臟暴露於塑化劑也可能增加腎功能受損或結石的風險。
來源自:仁愛醫院訊息專區-塑化劑對人體的危害

國人應該重視塑化劑的危害

根據《聯合新聞網》的報導指出:「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含量高於許多先進國家二到七倍」,這個數據取樣自介於七至九十七歲的二千位民眾尿液,分析其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代謝物濃度所得出。
 
  • 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暴露
    現今年輕人多為外食族,多數店家用於裝熱湯的塑膠袋、食物包裹保鮮膜微波、磨損的不沾鍋等,都會是塑化劑的來源。
    紙類免洗餐具多為複合材質,防水塑膠膜在高溫下也會釋放出有害物質。
     
  • 鮮少人對塑化劑影響採取防範措施
    有效避免接觸塑化劑的防範措施,像是自備環保餐具、避免使用含塑化劑或有損傷的器具,留意使用正確的材質容器與廚具,避免低密度塑膠材質接觸高溫食品。
     
  • 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性
    食品汙染已是全球性的問題,十分之一人口因食品汙染而罹病,甚至超過40%的食物中毒案例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,顯示出弱勢族群特別容易受到影響。
這些現象與國內食品包裝、生活用品及環境暴露中塑化劑的使用有密切關聯,塑化劑已被證實會干擾內分泌、影響生殖健康,甚至增加慢性病與癌症的風險。因此,應提升對塑化劑的認識,減少高風險產品的使用,並加強食品安全及環保政策,以保護全民健康。

面對塑化劑,我們應該怎麼做?

面對塑化劑,我們應該這麼做


面對塑化劑的潛在危害,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,不論是事先預防,又或是以科學角度進行檢測,都能夠有效降低接觸風險並保護自身健康。
 
  • 減少高風險容器的使用
    避免塑膠袋裝熱食:尤其是湯類、油脂類食物,避免塑化劑溶出。
    不要使用保鮮膜加熱食物:移除保鮮膜後再微波或加熱食物。
    少用紙碗和紙盒裝熱食:大部分紙類免洗餐具含防水塑膠膜,高溫會釋放塑化劑。
     
  • 進行檢測
    關注食安報告與檢測結果:選擇已通過塑化劑檢測且符合安全標準合格的食品。
    身體自我檢測:【環金安】環境毒物危害因子檢測針對環境荷爾蒙分析、毒性元素分析及營養元素分析,可以幫助了解體內受環境荷爾蒙及毒性元素危害之程度,亦可評估自身營養元素是否有缺乏或過量情形。
    >> 了解更多【環金安】環境毒物危害因子檢測資訊 >>
     
  • 選擇安全的廚具和容器
    選擇容器:使用玻璃、不鏽鋼或陶瓷製的食品容器。
    避免使用損壞的美耐皿餐具或不沾鍋:避免使用低密度聚乙烯(LDPE)餐具裝熱食,另外含有塗層的容器若有磨損也可能釋放塑化劑或其他有害物質。
     
  • 提高食品安全意識
    減少外食,優先選擇自煮食物,降低外帶包裝中的塑化劑風險。
    選擇有認證的安全食品包裝和容器,並留意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標準。
     
  • 改善飲食習慣
    優先購買天然、無加工食品,避免因加工食品接觸較多塑化劑。
    減少油炸食品和高油脂食物,因高溫及油質更容易吸附塑化劑。
     
  • 積極宣導和支持政策
    支持政府對塑化劑含量的監測與嚴格管控。
    共同宣導親友關於塑化劑的危害及避免方法。
     
  • 自備環保用品
    攜帶環保餐具(如玻璃便當盒、不鏽鋼筷子),減少使用免洗餐具。
    自備環保杯,避免長期使用一次性塑膠杯,減少接觸塑化劑。
     
  • 建立良好生活習慣
    不將塑膠容器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或高溫環境中。
    定期清理損壞或已經老化的塑膠用品,及時更換安全材質用品。

文章出處https://www.genehealth.com.tw/knowledge/194

文章評論

暫時還沒有使用者留下評論

使用者名稱: 匿名用戶